搬到新家后,最欣喜的地方莫过于小区的对面有一家图书馆。这可能是学生时代结束后,我离图书馆最近的一次。出了小区,过一条街道便是,单程距离五分钟,散着步,便可去那里闲逛一圈。对于懒人,是再方便不过的了。
想来来到北京这四年,我去图书馆的次数屈指可数。刚来北京那两个月没有找到工作的日子,我有时会去离家十五分钟左右的图书馆看书,一坐便是一上午或是一下午。但那恰逢降温的日子,久坐着实是冷,便不再去了。
再后来是三年疫情,进图书馆又是限流,又要预约,工作日再无闲暇,休息日根本约不上,便不再去了。曾经去了一次国图,且不提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预约待别繁琐,每次只能约一个馆,馆又很多,根本分辨不清。去过一次,便再也不想去了。
如今疫情结束,去哪里再无障碍,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便有这样一家图书馆,又是新开的,真真是足够欣喜的事情。
去过两次后,我却失望起来。那不是我记忆中的图书馆的模样。整个馆四层,一楼二楼是书店,中间设一些自习区。三楼是借阅区,四楼是阅览区。四楼我没有上去,因为我主要的目的是借书。而我一踏进那个地方,更坚定地认为这里不是读书之处,只想拿上几本书,赶紧走人了。
这哪里是图书馆?简直是儿童的游乐场了!被三排矮书架包圈围的儿童区坐落在一角,小孩子们的活动范围却并不局限在那里。他们毫无顾忌地四处吵吵闹闹,并无工作人员来管理。虽有部分家长时不时地告知自己的孩子小点声,但大环境如此,那起不了任何作用。在这种环境下,连大人都难保安静。
更有甚者,有人在一边的自习位上用手机公放小视频!看模样是个小学生,比他大一些的女孩子——可能是姐姐,坐在一旁刷手机,丝毫不管。不见大人的身影。这等连书都不看,图书馆于他们便只是休闲之处了,这使那些想静下心来读会儿书的,何去何从呢?
好在我只是来借书的,嘈杂的环境虽影响氛围,但并未影响其本质。
在图书馆选书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其乐趣就在于它的未知性,就如在野外探索寻宝,你永远不会预想到自己会发现些什么。这种社区图书馆规模很有限,你没有办法事先带着目的来选书。借书的人多了,每一次来的藏书都会有所不同——你猜不透别人都会剩下些什么。
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你只能凭站在那里看的几眼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是否合心意。凭着一时的印象或冲动带回来,可能是惊喜,也有可能是失望。在不去图书馆的日子里,我是通过kindle商店来体验这种乐趣的,但那终究不如纸质书的陈列这般直观,不能预览,只能结合他人的价评。那些评价更多时候却是多余的,并无多大参考价值。kindle商店关门后,我只能捡从前的书来看看,直到有了这个图书馆。
那样的图书馆却不是看书的地方,略为可惜。但是好在,我尚有我兼作书房用的大阳台。透过轻纱洒下轻柔的日光,就着愉悦而欢快的鸟鸣,在当下,没有什么比这里更安静,更适合阅读的场所了。
(于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