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文学与音乐

X的离去并未给我带来多少伤痛,反而是一种解脱。这种解脱感究竟源自哪里,我也说不清楚。和他在一起,我无时无刻不感到一股压力。就像是在游泳池里,把身子浸入冰凉的水中,越沉越深,手脚,身体,心脏,脸,耳,眼,所有身体袒露着的部位都在承受挤压。

直到他走后,我才得以从水中脱离出来,爬到岸上,感到神清气爽。

啊,头顶太阳,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我又何苦跑到冰冷的火星中去呢?

他离开两个月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我得以从那枯燥无味的朝九晚六的文职工作中摆脱出来,进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

之前的工作是被国企体制淘汰下来的半国企性质的私人企业。尽管是已被私人承包收购,但仍保持着国企的老式作风。薪资低,福利差,尽管朝九晚六,作息规律,从不加班,但工作绝不算轻松。

部门内等级森严,薪酬福利最高的那一部分人往往什么都不做,把工作全部堆给新人。而每一个新人,无论有无能力,只要熬过七八年不理智,便可混成老人,享受悠闲自在的日子了。

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不但要有极强的心里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被浪费虚度的光阴丝毫不带有愧疚感。要么便是无处可去的人,或是没有勇气逃离的人,一边抱怨一边不得不忍受,而我恰恰是后者。

直到有一天,我大学实习时带我的姐姐忽然联系我,问我最近在做什么。我具实以告,并表达了我对这份工作的无奈。她说她正在一家小型企业做产品经理,如果我有意愿,她可以帮我做内推进去。

“薪酬福利应该和你现在差不多,毕竟是新人。不过能学到很多东西,就业前景很可观。只要好好学好好做,两三年之后再跳槽,就能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工作内容很有趣,”她补充道,“我们在做一个阅读类的app,和你专业贴合,你也会感兴趣的。怎么样,要不要来尝试一下?”

我确实被她说动了,便提了离职,进入到她所在的工作,做了她的产品助理。

这是一家刚刚成立没有多少年的创业公司,规模也很小,不过三十来人,成员都很年轻。我的师傅(就是招我进来的人)都算是元老级的人物了,她才比我大三岁。 她与我许诺的大多都已应验,薪资与原来差不多,作息也一致,只是偶尔加一下班。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上下级关系不明确(所谓的扁平化管理),同事都是同龄人,相处比较融洽。

至于工作内容,一开始还有趣,但慢慢却觉得不是滋味,以至于越来越反感。

刚进去时,我做的仍旧是打杂的工作,但师傅会教与我许多产品设计有关的内容。后来我开始参与需求整理与原型设计,但仍旧是作为她的副手。再后来,公司的内容运营忽然离职,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我又做了两个月的内容运营。便是在这一期间,我对我的工作产生了怀疑。

早先做产品助理时,我便对内容运营更感兴趣,原因很显然——我喜欢写作,比起做设计,归纳整理需求,我更喜欢舞文弄墨。

我找了个机会把我的想法和我的师傅讲了,却被她断然否决了。

“你不适合!”她断定道。

“你不适合!”

她没有讲出具体的理由,只是断定我不合适,这当然无法说服我。最终她还是答应有机会让我尝试一下,随即机会来了。然后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确实地相信了,我不适合。

之前的运营走后,我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给app顶部的推栏选书外加写推荐语。

“最好符合当下的时节。”我被负责运营的经理如此嘱咐道,师傅不放心,让我选好书后给她看一眼,再提给运营经理。我拿着写好的书单给她看时,却被她一顿痛批。

“你觉得这样的书会有人喜欢么?”她罕见地声色俱厉地说。我感到愤愤不平,那都是我精心挑选出来的觉得相当不错的书。

“你觉得相当不错,你又如何代表得了大众呢?这个app不是给你做的,你自觉得你的眼光高,眼光独到,自以为你很专业,又能如何?好好想想大众,想想我们的受众群体,想想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末了她塞给我一份书单,只消几分钟便选完的,让我回去写推栏文案。我刚要走,她又叫住我,给我看了从前的书单和文案,让我参考着写便可。“不需要你的文笔和个性,也不需要你读过,对照着样板写即可,简单得很!”

我看了看她给的样本,诸如“豆瓣9.x高分”,“xxx重磅推荐”,“xxx读了两遍”,“感动了xxx一生的”,“xxx年度畅销书排行第一”,“xxx获奖作家”。的确简单,不需要文笔和个性,甚至不需要思考,简单得很。

我花十分钟写好了每本书的推荐语,交给了运营经理,经理非常满意,让美工出土,之后便高高挂在了app的推荐榜上,挂了两个星期。

我每次打开app,看到那滚动的banner图片,看到那毫不走心的推荐文案便觉得非常惭愧。恨不得像地鼠一样钻进土里。

两个星期后,我师傅设计了一个新的栏目,是一个用于发表精选书评的专栏。专栏内容应当来自于读者投稿,但在早期读者不多时由我们内部人来产生。这便成了唯一一个文学专业出身的我的工作。

起初是由我自选书目。我写了几篇,博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赞赏我文笔不错,角度新颖独到。我也有些飘飘然了。后来又找了一本畅销书让我来写,那本书我没有看过——畅销书少有看过不失望的,倒不是有多差,而是名实不符,实在是担不起它的一致好评。但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还是耐着性子把它读完了,然后由着性子写了一片角度刁钻的书评。

内容总监那阵子过于忙碌,懒于审稿,便让我直接发了上去,这便引来了祸端。

我们那专栏内容所说多半是我们自己写的,仍旧是以用户名义发表的,署名也都是编造的笔名,我一个人就编了七八个不同的笔名。所以偶尔角度刁钻点也无妨,我自认为表达得还算隐晦,又是以用户的名义而非官方的观点——每篇文章下面都堂而皇之地写着“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但问题偏偏就在于,这个畅销作家是个国内新晋作家,正要和我们合作办线上活动。他看到了那篇文章,合作便吹了。

为此内容总监大发脾气,我师傅倒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把我调回了产品部门继续做产品。给我安排工作时还不忘幸灾乐祸地嘲讽我:“怎么样?早说过你不合适吧!”

我一声不响地工作,她又拍拍我的肩膀安慰道:“没事,这都是正常的。兴趣就是难以当工作来做,这里本就不是展现你个人才华的地方。你要做的,只是迎合大众,越接地气越好!”

我后来才知道,师傅也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人,文笔甚至在我之上,只是丝毫不露。她把工作和自己的个人兴趣分得清清楚楚,既不让工作消磨掉自己的学识品味,又不会把个人情感偏好带到工作中来。

但我做不到,无论怎样尝试都做不到。于是在痛苦地忍受了一年多以后,我决定换一个行业。从文学转换到了音乐——我还是吸取不了教训,不肯死心,又把另一个兴趣当做了消磨点。

我跳槽到了一家主做手游的创业公司。说是创业公司,它其实已经临近上市了。旗下员工共有三百多人,除了主营游戏外,也兼做其他娱乐相关的产品,其中便包括一款音乐app。

面试我的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原本是他们主营游戏的产品经理,后来升为产品总监。这款音乐产品是他的想法,几乎是依据他的个人喜好而生的。

“我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现在的音乐产品都过于大众化,少有小而精的内容。”

“过于小而精,不是很难有受众么?”我反问道。

“也不一定,用户也是需要引导的。也有一部分就是以小众的喜好而自傲的。”

我办好离职手续,进入新公司。我的薪资翻了一番,每周工作时间也长了一半。

没办法,这是一个从0到1的产品,正处于开荒时代,不得不抓紧时间做出点东西来,好让上面的人看到。

“只能辛苦你了!”

其实那时我也并未觉得如何辛苦,反而是热情满满。毕竟这是我第一个从0到1的产品,由我一手勾画的。 这等成就感我想只有亲手创作一本小说能与它相媲美。写小说与做产品其实很相像。从最初的一点小小的又零散的念头,埋在土里,细心浇水,直到它生根发芽。看到小芽生出来的那一刻便会感到欣喜异常。再静静地伴着他成长。它本应是一个缓慢的急不得的过程,恰如我的小说一般,它已生长了三年,仍旧未曾结叶,只是枝干而已。

可怜的是,现代化商业资本容不得它依据自然规律缓缓生长,定要催生不可。他们倒也没有错,毕竟土壤有限,养料有限。你不快些生长,养分就被人吸收了。

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追求快速消费的社会。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去追求精致优雅。如我喜爱的那种古典物事,终究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