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2018年五月的一个周末,我独自一人去哈尔滨旅游。在火车站的麦当劳店里,我喝了一杯甜得发腻毫无口感的奶茶,用手机写下了这部小说的开头。

小说开始时,我并不知道我究竟想写些什么。隐约的想法是两个女孩子一起旅游的故事(如果二十五六岁还可以称之为女孩子的话)。后来我坐高铁返回吉林,迷迷糊糊中火车停靠在了扶余站,我才发现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古老的民族原来在今天仍旧有一个同名的城市。

在那之前我曾经想写一部与古代的东北历史相关的武侠小说,我是在调研收集资料的时候知道了“扶余”这个名字的。那部小说我已写了个开头,我期待着有朝一日我能继续写下去。和它一样,这部小说在18年的时候我也只写了了开头的三章,其后的内容都是在20年,在北京完成的。

和开头不知道想些什么一样,到了完结我也不知道我究竟在写些什么。

18年夏天我去了呼伦贝尔,这给这部小说提供了很充足的素材。我花了整整一半的篇幅来描写回忆呼伦贝尔的那场旅行,除此之外,就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和价值观念的堆积,情节很薄弱。不过这在我的小说里很常见,我写小说的目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想借角色的话来说一些我想说,却不好表达出来的话。

结局是很仓促的,那场约定中的莫斯科的火车之旅没有实践。宓韶的消失是在我的计划之中的,但我曾想过让叶华再次独自一人完成莫斯科火车之旅——如果现实中的我也有机会完成的话,那是我曾经渴望的。但是我没有,所以叶华也没有。

这于我,于她,或许都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