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回到老家,开始做程序员

那是在17年,是我博客一期的结尾。心情上的放松让我写了几篇还算满意的文章。

但我找工作的历程依旧是坎坷的,我依旧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在长春和吉林两地来回跑。那一阵子我似乎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压力,可能是因为这是早已预料到的事情,也可能是没有外部的压力,父母或是他人都未给我压力。

大概一个月左右,我敲定了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这是我没有做过也做不来的。我选择它,部分是因为他是在吉林而非长春。那以前长春找工作经历让我对这座省会城市没有多少好印象。它的发展极不协调,城市建设在向一线城市靠拢,但经济发展与人的素质还远远达不到。相比之下,吉林就是落后的、安逸的,没有任何伪装。

新工作我只坚持了三个月,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环境都让我极不适应。三个月下来,我没有做出任何成绩,和在上海一样焦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数时间我都在和我的主机赞助商扯皮,那时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聊天儿,我并不觉得乏味。我一度怀疑我们的关系是否可以更亲密一些。但是隔着屏幕,那一切都只是假象。若当真有意,他在长春,我在吉林,想要见一面并不难。

三个月后,我再次辞掉了工作,这次在离职之前便把工作找好了。一共面试两家,两家都收到了offer,选择的原因非常简单,另一家要满一年才给交五险一金。

这是我第一次就职于一家微型公司,不足十人。但是因为从老板到员工多半是从一线城市回来的,还保留着一些互联网的风气,所以并没有觉得不适应。

全职的程序员工作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我终于工作中不再感到空虚和焦虑了。

那是17年的7月,可以说是我的一个转折。通过职业上的确定,我的生活也开始由混乱无序而走上自律有序了。

但确切的转变是从一八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精力都在学习技术上,我知道自己先天不足,要弥补短板,从外人眼里看来,好像是学习能力强,完全自学的技术。从半吊子的业余前端到后端,我很快上手工作,不知道的却是我在生活之余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学习。讽刺的是,如果我在大学时就这样努力,或许不至于找工作那样艰难。但同时我也清楚,那时更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方向,没有方向,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那时我开始自学MIT的计算机课,由浅入深,毫不乏味。但学习过程却是艰难的,因为英语的障碍。一开始一节45分钟课程我要看两个小时,几乎每几秒都要暂停,对着英语字幕查单词,理解英文句子的意思。这样坚持了半年多,竟然攻克了我多年始终束手无策英语听力和阅读难关。我几乎可以毫无障碍地读英文原版书,甚至英文字幕也不需要地听MIT的公开课了。

这样的转变又使我产生了去留学的想法,在那之前阻拦我的是家庭条件和英语的痛点。那时我已有了一定的存款,可以自负费用不需要依赖家庭;同时我的英语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听力解决,那么口语也不会成太大问题。事实上,我那时也并未止步于想法,也开始了实践。我通过BBC英语公开课,从音标开始矫正发音,用必应APP来练习口语,多方面齐下付出了诸多时间和精力,已然有了些许的提升。

但那时我犯的最大错误是不该去考教师资格证,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了家庭的影响。在父母眼里,我始终是没有正经工作的,他们使用各种手段游说我去考公考编。我最终妥协了。妥协同时又不甘心。我在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中持续准备着,脚踏两条船,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结果一事无成。我还是一样做着程序员,什么都没有改变。

就世俗的功利性标准而,确实是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哪样事情都没有结果,我看起来只是在折腾。但事实上,恰是这段时间的经历重塑了我的自律性。我的早睡早起(五点半起床),自作三餐,健身(无器械,每周爬山),读书写作都成了习惯。这些都是我曾经在上海刻意去保持,而如今已然习惯成自然的。此外,我对电视剧、动漫等影音娱乐也渐渐失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