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起极简主义的时候,想到的往往是物质上的极简主义,也就是消费主义的对立面。以我所读过的寥寥几本极简主义相关的书而言,也的确如此。也许是消费注意横行如此,才产生了这般极端的对立面。
然而当下社会里,扰乱人心的何尝只是物质而已?仔细思索一下,消费注意又从何而来?广告,推销,朋友圈,公众号,诸多app的推送……不过如此罢了!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又何尝来的消费主义?从前是电视广告,和商场促销,终究效果有限。一来成本高,二来人们时间有限,不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营销的藩篱,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人们随时用手机来打发时间,从朋友圈,到公众号,再到小视频和直播,广告无孔不入,心理大师各显其能,真正的24小时渗透。想再这等全方面攻击下独善其身,倒也不易。
把源头分析清楚了,想要避免消费注意的陷阱倒也简单:找一件喜欢的事情(不依托于网络电子设备的)把心占据了,然后别看电视,更别碰手机罢了!
以前我曾尝试过各种“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物质上过度的极简既无必要,对社会发展也无益。还是如社会主义传统所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为好,简洁来说便是按照收入水平花销,别透支,别月光,却也不用过度节省。
伴随着“买买买”的观念,又衍生出了各种“省钱攻略”,“秒杀”,“拼团”,“测评”,“少而精的推荐”。于我看,这不过是另一种消费主义陷阱罢了。无论怎样换置概念,始终是在往你脑子里塞满商品。你在专注于如何省钱的同时,在钻研着什么东西性价比高时,依旧是在钻研着如何消费。
还有一种更高端,更不易觉察的陷阱——所谓的“生活方式”,Lifestyle。任何一种与器物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兴起,其背后都与商业营销密不可分。你对他人的劝诫,你看似清醒的批判,对方一句“生活方式”不同而轻轻松松地掩盖过去了。
也罢!装睡的人,终究是唤不醒的了。反正人生不过一梦,若要醉,便由他醉去。谁又敢断定自己当真是醒着的呢?
从16年接触极简主义的概念以来,我来来回回地尝试,无数次掉落陷阱,又无数次爬起了。最终才发现,最简单最省心的方式,不过是断掉源头罢了。
2021年,我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变。我和蛋子的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化,也不过多了一纸契约。换了工作,虽然更忙碌,但是更专注了。忙碌和专注和减轻那种不必要的焦虑感。无论是身份的焦虑,还是年龄的焦虑,都是不必要的,享受当下即可。
我很满意自己当下的状态,即便看似一无所有:年届三十,无房无车,在这孤独而快节奏的城市中漂泊。
工作虽然忙碌,但还有节制,不至于透支。睡眠和锻炼都可得到保障。
休息日便好好享受闲暇,不看手机,不看电脑,不看电视。读书,写作。
如今是读的少,写得多,边写边发呆。看树上的鸟儿怎样筑巢和唱歌。
学了吉他,照着谱子,胡乱弹几首,有个声儿罢了。
做做饭,收拾屋子,撸猫。
无聊的时候就无聊着。享受无聊,享受发呆,人生才更轻便。
越想把时间填满,无端消耗得越多,轻便的人生才能更少焦虑,越能静下心来思考和写作。自制力才能越强,越能抵抗诱惑。
任外界如何嘈杂,如何喧闹,都与我无关。